艺术史家巫鸿,一生都在“看”,看见古代墓葬艺术,看见汉代画像石,看见佛教石窟……为什么艺术史家可以从图像、器物 ...
穿梭在废墟、墓葬、石窟之间,观察屏风、穿衣镜与纪念碑,艺术史家巫鸿的研究总会选择一个“貌不惊人”的切入点。在谈到美术史研究的选择、方法与独特视角时,巫鸿说要用兴趣引领研究方向,用眼力捕捉细微之美。
80年代,巫鸿赴哈佛大学攻读研究生期间,为一批中国艺术家策划并举办展览,搭建起与西方学界和公众的文化桥梁,这其中也包括木心人生中的第一次画展。面对经费短缺,巫鸿与艺术家们通过自力更生解决难题。在访谈中,巫鸿感叹:“80年代,正是整个世界 ...
拜访废墟、墓葬、石窟,观察屏风、穿衣镜与纪念碑,著名艺术史家巫鸿总会为时空艺术着迷,然后在无边际的漫游和偶遇中,重又捕捉内心的灵光。他的文章总会选择一个“貌不惊人”的点切入,再借助人类学的学术背景,走向更为广阔的社会文化剖面。
在数十年的艺术工作中,巫鸿大多时候都在观看和漫游,试图回答“艺术是什么”的终极问题——他是带有人类学的背景的艺术史家,还是当代艺术的参与者、策展人。见艺术,见历史,最终“见自己”,他始终最关注人的存在。为什么艺术史家可以从图像 ...
财新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新传媒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 ...
冯远征谈表演:努力大于天赋 2025年01月18日 17:00 从“不专业”的跳伞运动员,到不符合主流审美的影视演员,再到话剧演员和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冯远征说自己始终“努力大于天赋”。他的人生经历如何沉淀成了演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