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古建,实在看不懂了,请好心人解答,求求。
出踩斗栱的特点是在层层垒叠中,每垒叠一层就向进深方向两边各挑出一个距离,宋称此距离为“跳”,如图1所示,每一跳为30份;清称此距离为“拽架”,如图2所示,每一拽架为3斗口。
一组斗栱构成的基本方式是栱、斗、昂等构件纵横交错层叠相垒,凡铺作自柱头栌斗向内、向外挑出一栱或一昂称为一跳,每增高一层为一铺。 铺作首先表明了一组斗栱在构成上的层数与斗 …
上昂的实质,其实就是一个木制的斜撑构件。其意义在于优化枓栱本身单一通过悬挑受力的设计,将上方栱件所承受的力通过上昂本身斜向传递至与其下方交互斗或栌枓斗口接触处。
2015年8月2日 · 课本上的图片都是建筑大概,我的印象中柱子直径要比斗拱组成构件要宽。既然叉柱造是落在下一层斗拱的栌斗…
华栱装配起来时要与栌斗配合,也要和泥道栱配合,之间还有暗梢暗卯。三者之间位置关系如何定位?以哪为基准?按大木作惯例,当然是中线,墨线心点。具体到华栱、泥道栱、栌斗,也应 …
最外侧不是上下三个矩形,而只有一个的叫令拱。最下面的斗形构件叫栌斗。向左右平伸出以l形支持瓜栱的是华栱。斜向下呈批竹形的是昂。 以上都是宋代称法。清代:慢栱称万栱,令栱称 …
但也有不同的说法,我觉得这个没必要细究来源,就是一种叫法,你要去细究栌斗为什么叫栌斗恐怕也细究不出来吧。 就当作一种习惯性命名好了。 清式的命名比较好解释一点,它是里外转 …
2017年10月8日 · 替木为支承在栌斗或令栱上的短木以托梁枋,在汉代明器、墓葬和北朝石窟中都可看到。到宋代时,有的替木通长连续如撩檐枋。从大量建筑实例看,显然“元代建筑斗栱下 …
缠柱造的定义则是,将上层柱立在下层柱后的梁上,在结构、构造和外观上都比较妥善。但是问题在于,《营造法式》中对于缠柱造的定义非常严格,不但要求“上层柱的柱根落于平座栌斗内 …